事例牵强附会,不能证明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写作者对论点理解不深、不透。比如论证“建设祖国,必须只争朝夕”,有同学用了下面的例子:马克思一生不知疲倦,珍惜时间,创作巨著《资本论》,发现了人类历史的演化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奥秘。这样的事例(“一生不知疲倦”)就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只争朝夕”)。有些同学则这样举例: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因赶时间而导致失败的例子。现在有些建设项目,只顾赶工期,偷工减料,成了豆腐渣工程,可见“只争朝夕”好是好,但一旦失误就会造成惊人的损失。这类例子不知不觉间偷换了概念,证明了另一个论点“要速度,更要质量”,造成文不对题。
高中生写议论文,要学会运用充实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观点,也就离不开用“事例说话”。让事例来说话,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平时要做有心人,勤于积累作文素材;二是写作时要善于选择充实的论据(特别是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具体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论点和事例必须统一(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统一”,就是论点能够统率事例,事例能够证明论点。还是以“建设祖国,必须只争朝夕”这一观点为例,什么样的事例可以证明它呢?我们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现实、正面经验、反面教训等方面收集许多例子,围绕“必须只争朝夕”中“必须”的事例,就是合乎要求的(如从国际环境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如不迎头赶上,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目标,凡是这方面的事例、概况和数据等就都是好的论据;再看反面教训,有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因发展速度太慢而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列举像东德、保加利亚、波兰等例子,也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反之,则是不可取的。同时,选用事例应当精而巧。高中生写议论文,一般来说,事实论据以二至四个为妥。所以多例在前,如何选择就要多动脑筋了。选例的标准是:(1)最能直接证明论点,不需过多介绍、说明之例。(2)新鲜,即旁人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之例。(3)无歧义,即不会有多种理解之例。(4)能以一当十之例,即同一个例子,可以用在文章论述的各个层次,证明不同的分论点。例如举“海尔电器”抓紧时间,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激励自己的事例,既可证明“我们已有很多人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建设祖国”,又可证明“‘只争朝夕’还包含了对现实的危机感”的分论点,一例多用,自然是少而精了。
电视上在做一个访谈节目,嘉宾是一位市长。当主持人开玩笑说他位高权重,可以呼风唤雨时,他神色凝重地说:“完全不是,我很有敬畏感。”是敬畏上司,还是敬畏法纪?他却答:“不是。遵纪守法是每个人必须恪守的准则,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畏。敬畏,应该是在自己拥有极大选择权的时候,灵魂的甘心慑服和自觉听从。”
他没有空话套话,顿一顿,干脆地说:“我告诉大家,我敬畏的是雷霆!”
小时候,他在家乡曾亲眼目睹过一个人被炸雷击毙的惨状,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让雷霆的威力深深植根于他的心灵。从政以来,每次遇到大的抉择,他的心中总有巨雷炸响、闪电刺目,仿佛有一种无形的严正的力量严加拷问,逼他反观行事作为,不敢违背良心。
这位市长素有清名,想来与他对雷霆的敬畏不无干系。听完他的一番肺腑之言,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的确,人生天地间,敬畏感是阻止我们滑向浅薄、野蛮与无所顾忌的坚实护栏。
有一个来自法国的华裔小伙子,前往延安观光。下了汽车,满眼绵亘百里、雄浑苍茫的黄土世界,一下子攫住了他的视线和灵魂。他不由自主地双膝落地,虔诚地跪倒在苍黄厚重的黄土之上。他的独特身姿,被拍成摄影作品上了杂志。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那一刻,我被铺天盖地的黄色震撼了。我为自己以往的狭隘和浅薄感到羞赧。”我相信,那也是一种敬畏,对于奇伟壮观的大自然的敬畏,唤醒了他更为宽广深沉的灵魂。
想起彼得大帝。这位沙皇曾经纵横亚欧大陆,不可一世。临死前,他发自肺腑地忏悔自己的一生:“在我的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我才切身体会到生命被剥夺的绝望和痛苦。我的生命只是上帝代为接管而已,我就如此不舍;那些成千上万被我的铁骑强夺的生命,又是怎样的不甘!”彼得大帝的醒悟,来自他对原始生命最为由衷的敬畏。
缺乏敬畏感的人,一类是傻子,无须指责他们;另一类是狂徒或暴君,他们为无知狂妄付出的代价人所皆知。诚如富兰克林所言:“人类啊!你们何必骄矜于虫豸和草芥,只有在无所不能的神明和无所不有的宇宙面前,你们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
一个人要成长,不能不对自然、生命、历史、高贵满怀敬畏。高处不胜寒,更要有一份清醒的认知与感激,时刻警示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警醒自己向敬畏致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固守道德与理性的底线,拥有清白高贵的人生。
本文论述“心存敬畏”的意义与价值,强调“敬畏感是阻止我们滑向浅薄、野蛮与无所顾忌的坚实护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固守道德与理性的底线,拥有清白高贵的人生”。是的,一个人有所敬畏不是为了自保,不是为了成功,也不是为了高人一等,而是本就应该有的自知之明。
文章由电视上的一个访谈节目谈起,读来亲切自然;然后撷取来自法国的华裔小伙子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彼得大帝的忏悔两则事例,其例证典型而富于感染力,富兰克林名句的引用则妥帖精当,再加上入情入理的剖析,使全文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孩子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也最残忍的人了。他们可以央求大人不要踩死蚂蚁,理由是蚂蚁的妈妈会找不到它;他们却也可以嬉笑着扯掉蜻蜓的翅膀,拆解蚱蜢的肢体,用树枝碾死蚕宝宝。他们的温柔是因为单纯,可以体贴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他们的残忍还是因为单纯,有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单纯和善良未必有直接的联系。“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屠狗之辈的仗义往往是由于其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单纯品质,滴水之恩可杀身以报;但另一方面,这种单纯有时又会很可怕。《水浒传》中刻画了一系列草莽英雄,其中武松杀人兴起时,可以把下人婢女之类的无辜弱者全部杀光;李逵可以随意地把沧州知府四岁的儿子“脑袋劈作两半个”——可怜一个天真的孩子,还处在只会嚷着“只要大胡子抱”的年龄,就稀里糊涂地夭折了。武松、李逵这些草莽英雄不但为人单纯,杀起人来也单纯得很,极其随意,不讲原则,毫无目的。这样的单纯,不能不说是残忍的。
还有一种单纯,既可敬又可怕。据记载,17世纪初美国宗教改革家约翰·胡斯在被教廷处以火刑前,看到在将要进行火刑的广场上,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贫穷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正吃力地将自己家的柴火添加到火刑架的柴火中,神情虔诚至极。目睹这一幕的胡斯叹息了一声:“神圣的单纯!”便转身走向火刑架迎接死亡。他的这一声感叹有时也被翻译成“神圣的无知”,由此可见,当单纯与无知联系在一起时,可以是多么可敬,以及可怕。
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单纯。释迦牟尼在孤寂中离群索居,塞万提斯坐牢,路德被监禁,但丁遭流放,法布尔一生贫苦,尼采自我流放于昂加丁冰冻区……能为自我理想和人类进步付出自己生命的人,总不能太世故,总需要多一点单纯。
单纯就像钻石,宝贵而纯澈,既可以是美丽动人的珠宝,也可以是冰冷锋利的刀刃。
单纯具有差异极大的两面性。因此,只有在它超越了蒙昧,超越了无知,理解了人生的价值,拥有对理想的坚守时,才是单纯真正美丽可爱的时候。
本文突出的优点在于认识辩证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在作者看来,“单纯具有差异极大的两面性”,围绕这一中心句,文章由“孩子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也最残忍的人”切入题意,进而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针对“残忍的单纯”“既可敬又可怕的单纯”以及“人类又不能没有单纯”进行了剖析;篇末的归结,用语凝练而余味颇丰。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经典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些论据的运用自然妥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当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
在考场作文中,如果一时想不出典型、新颖的名人事例,还可另辟蹊径,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小巧”的论据,“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有位同学写议论文《习惯》,选择了父母买菜时对个体小贩由不信任到信任的事例,论证习惯的改变与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之间的关系,使读者从这一小小的生活插曲里感受到了社会时代的新气息,从而产生了新人耳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