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日记
侯发山
我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偶然在书橱里发现了他们祖孙三代的日记,阅后甚觉有趣,经他本人同意,现各选一篇,以飨大家。
朋友父亲的日记是在一沓散发着潮湿味的麻纸上画着的(他父亲不识字,只能用图记下当时的情景,朋友看图说话,我把意思记下来):
1937年12月2日 大雪
我已经两顿没吃饭了。娘说:“喝水吧,狗蛋。”我摇摇头。我不顾寒冷蹲在门口,望着飘着雪花的院子,等待着爹的归来——爹早早出去要饭了。娘说:“狗蛋,我有办法让你不饥,你躺到炕上去。”我乖乖地躺到炕上。娘技术性地把枕头抽了塞到我屁股下面,又把被子叠方正垫到我双腿下面。娘苦笑着说:“饿不饿了?”“还饿。”娘说:“你抵住炕,屁股靠墙,两条腿贴着墙尽量往上伸……”哈,我倒立起来后,果然不感到肚子饿了。
朋友的日记是写在一本发黄的白纸上的:
1962年8月5日 阴
我和妹妹正在树下看蚂蚁搬家,冷不防爹踢我一脚:“你要耍,今儿晌午不让你喝汤。”我忙从地上爬起来摸着干瘪的肚子:“我不耍了。”爹暖了脸:“提个篮去挖野菜。”村里大人小孩天天疯了似的挖,哪还有啊!爹说:“去后山沟。”于是,我勒了勒裤腰带,就提个小篮去了后山沟。
我前、后、左、右看得很仔细,生怕漏掉一棵灰灰菜、刺角芽、毛妮棵、面条棵……忽然,我发现前面地堰上有几棵酸枣树,上面挂着嘟噜连串的酸枣。我高兴坏了,忙攀上去摘一个尝尝,嗨,又酸又甜。我又吃了几个后,忙把小篮子里的野菜倒了,开始手忙脚乱摘酸枣,唯恐有人来跟我抢。几棵树摘完了,竟摘了满满一小篮。我一路跑回家里,等待着大人的夸奖。
不料,爹看到酸枣不但没有笑脸,反而扬手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随后把一篮子酸枣全倒进了茅坑里。
我委屈得哇哇大哭。
“他还是个孩子,知道啥?”娘剜了爹一眼,拉我到怀里,用衣襟给我擦了把泪,叹道:“孩子,你不知道,酸枣开胃啊。”我愣愣地盯着娘,还是懵懂不开。娘说:“人吃了它,就越想吃饭……”
朋友儿子的日记是记在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上的:
1992年3月2日 晴
我在看动画片,妈喊我吃饭。我说不饿。妈说:“阳阳,你是不是又吃零食了?”我摇摇头。她见我还坐在电视机前,就给我端了碗饺子,嘟囔道:“整天不吃饭怎么行?”我接过碗,用筷子往嘴里扒拉一个,努力往肚里咽:“又是羊肉馅。”妈在一旁监视着我吃,我灵机一动,说:“妈,给我端杯茶。”妈转身进了厨房。趁此工夫,我把饺子往沙发下扒拉了两个。妈端来水,立在旁边不走。我又说:“妈,把健胃消食片给我拿来。”妈不知是计,转身去取。我故伎重演,又往沙发下塞了几个……就这样,不大工夫,我便把这碗饺子报销了。妈嗔道:“还不饿呢?”晚上,妈去跳舞了。我就把饺子从沙发下弄出来,倒进院子里的狗槽内,看着它吃完,我才回房间打游戏……
(摘自《阅读与作文》)
【赏读】
《三代日记》这篇小说以“吃”为线索,采用日记的形式,截取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形象地展示出社会的变迁。三则日记都和吃饭相关,但表现角度和手法各有不同。第一则日记写于旧社会。“我”的朋友的“父亲”正当童年,当时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而靠要饭敷衍度日。母子俩在家中只能采用一种荒唐的“物理疗法”来消除饥饿感。第二则日记写于“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我”的朋友为了填饱肚子被父亲叫去挖野菜,朋友兴高采烈地摘回一篮子酸枣却被揍了一顿,原因是酸枣吃了开胃,使人更想吃饭。第三则日记写于改革开放后,朋友的儿子被母亲“逼”着吃饭,他为了应付,想方设法把妈妈支开,然后把饺子扒拉到沙发底下,最后让家中的狗帮他解决掉了这些食物。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所限,讲究高度凝练。在行文中,往往会省去过多的背景描写和起承转合的内容,多采用影视惯用的“蒙太奇”手法,将几个典型生活片段巧妙组接,使它们既各具内涵,又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有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三代日记》这篇小说中,作者精心选取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三代人的三则日记(也是三个生活片段),展示出不同时代的生活风貌,向我们叙说了这数十年来中国的风雨沧桑和巨大变化。第一篇揭示了旧中国的百姓苦难,第二篇暴露了极“左”路线下的民生凋敝,第三篇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向天下的父母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使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在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教育下一代勤俭持家?如何教育他们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三代日记》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通过分析、推测和想象来拓展、丰富这一幕幕历史画卷。三则日记,可谓言近旨远,耐人寻味。
同时,这种通过截取生活片段加以巧妙组接来反映主题的写法也很值得我们中学生朋友学习和模仿。常言道:形象大于思想。通过一系列生活画面的映衬、对比,表现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可能要比我们空洞、幼稚的说教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王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