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素材阅读之“道德”篇
【导语】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如韩愈《韩昌黎集·原道》中所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给他半壶水喝
在17世纪,丹麦和瑞典发生了战争。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哼的声音,原来在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瑞典人,双眼正盯着他的水壶。
“你比我更需要。”丹麦士兵走过去,将壶嘴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瑞典人竟然伸出长矛刺向他,幸好偏了一点,只伤到了他的手臂。
“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本来要把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后来,这件事被丹麦国王知道了。他专门召见了这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
他轻松地回答:“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素材解析】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自己仍有一颗饶恕的心。这是第二次饶恕,也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
【话题运用】
以德报怨、人性的光辉、宽容、伟大的情操、心灵的选择等。
无偿捐肾
2007年3月,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被查出患有急性肾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须立即做换肾手术,而他家中所有直系亲属都不符合换肾标准。9月17日,王燕娜了解情况后,隐瞒了家人,辞去工作,主动提出无偿捐献肾脏的请求,希望能尽一己之力,来挽救这个维吾尔族弟兄的生命。医学院伦理委员会两次拒绝了王燕娜的要求,最终父亲站出来支持她,手术终于顺利进行。王燕娜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母亲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天天药不离口。做肾移植手术的事,王燕娜始终对母亲守口如瓶。2008年3月27日,捐肾手术成功。此次手术成为新疆医学史上第一例不同民族间无偿捐献肾脏的手术。
【素材解析】
王燕娜用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民族团结的感人篇章,体现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和当代青年的优秀品质。
【话题运用】
奉献、民族团结、温暖、心灵的选择、代价等。
学术治腐需“道之以德”
这两年,接连出现的学术丑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当“学官”日益成为学术丑闻的高发人群而使广大公众备感失望时,在中国地质大学,王鸿祯院士为人师表的故事却依然让回顾者动容。这位与李四光、黄汲清齐名的地质学家,当年遇到的情况,与今天那些涉案的院士、校长、教授何其相似,但他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他指导的博士生每次将论文给他看,他总要提出两个问题:“你写的进展和知识,哪些观点是你自己的?你展示的成果和图件,哪些是你自己做的?”他给博士生修改论文,学生请他署名,他说:“如果把我名列第一,必须由我执笔,或由我写一半以上;如果把我的名字列在其后,必须经我审读或让我参与讨论,否则我不能署名。”他强调,署名的规则在国外要求很严,在国内只能靠道德自律,“我这样做了,我的学生就不会太离谱”。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王鸿祯的学生有多少当了院士?经统计,记者最初在报道中写的是“20多位”。后来,王鸿祯将此处改为:“由我亲自授课和指导野外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的,有18位成为院士。”非但如此,他还强调:“院士光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学校教育是打基础,主要还是日后自己的努力。”
【素材解析】
在整治学术腐败的问题上,严刑峻法、建立高科技论文检查系统和完善制度约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但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样不可忽视。从根本上恢复学术尊严,培养学者发自内心的自爱、自尊和自律,则更需要用楷模的力量“喻于义”。
【话题运用】
为人师表、选择、严于律己、细节、严谨、楷模的力量等。
勇敢地面对错误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有人对我说“我看见一个十全十美的人”,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你看到的一定是雕塑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我敢肯定他绝对不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
如果你做事,那就有可能出错,一个永远不犯错的人可能是他从来不做事。毛泽东那么伟大的人,也曾犯过错。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但当我们犯了错的时候,却没有勇气承认,总是找来很多美丽的谎言,试图给错误披上蒙娜丽莎的外衣,最终发现那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罢了。
其实,有三个字可以让所有的人都能原谅你。那就是“我错了”。如果有人对你的错误大加指责的时候,你不是极力狡辩:“是时间的错,是电脑的错,是指示的错,是……”而是说:“我错了。”我相信那个指责你的人,后面要说的话一定会立即收回去。换来的是如泉水叮咚般动听的声音:“知道错了就好!下次注意点啊!”试问还有什么结局比这样的结束语更温暖人心的呢?
错就错了,错了一次并不代表我们不行,错了一次并不表示我们永远都会错,一个正确答案的背后有许多错误的答案支撑着。没有失败,成功也是不完整的成功。
错了,我们知道错了,我们承认错了……我们还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对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然后找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它,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
【素材解析】
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相信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鲜花和掌声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奢侈的东西。
【话题运用】
直面错误、失败与成功、这也是一种勇气、坦荡等。
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他虽做过几次官,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回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避战乱他曾两次逃难,仇家一把火又将他可怜的家产烧了个精光。但在他的诗文中却找不到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式的哀叹,反倒常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他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也就是《桃花源记》里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们没有理由责备陶渊明为什么不像白居易那样去写《卖炭翁》,不像陆游那样去写“铁马秋风大散关”,不像辛弃疾那样“把栏杆拍遍”,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没有辛弃疾、岳飞那样尖锐的民族矛盾,他也未能像魏征、范仲淹那样身处高层政治的漩涡之中。存在决定意识,各人有各人的历史定位。陶渊明的背景就是一个“乱”字,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一块恬静的心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做过官,但他不把做官当饭吃,他把人格看得比政治要重,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看人的脸色。政治生活一旦妨碍了他的人性自由,就宁可回家。他高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何等痛快!
【素材解析】
朱熹评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他岂但只高于晋宋人物,也远高于现代许多跑官要官、贪财受贿、争权夺利之人。
【话题运用】
恬静、回归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心灵的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