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初中版

学生习作

巧选材,精加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材和加工”写作指导

发布者:  时间:2018-06-21 09:20:15  浏览:
【聚光灯·文题呈现】
    写作如淘金,有了矿砂才有可能淘得金子;写作如琢玉,有了璞玉才有可能雕琢成精美的玉石。中学生要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广泛积累写作素材,精细加工,然后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请你以“感动就在身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协奏曲·拨云见日】
    一、广泛地占有材料
    写好文章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矿砂和璞玉。向生活取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广阔而又丰富的现实生活是选材的原点。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才是最有感染力的,也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才是最美的。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关注当下的生活,善于撷取生活的浪花。“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必空手而回”。生活看似平淡,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下,那一草一木,那小桥流水,那清风明月,无不蕴含着美的神韵。
    从书籍、影视、新闻、网络中汲取写作的素材。这些材料中蕴含着大量我们可以引用或者借鉴的材料。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听顾客们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部书就是在大量听取别人的故事的基础上来创作完成的。我们平时也要注意搜集一些比较有趣或者比较有意义的故事,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二、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
    拥有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就需要认真选择、甄别。叶圣陶曾经说过:“把所有的材料逐步审查,而以是否与总旨一致为标准,这时候自然知所去取。于是检定一致的、必要的,去掉不一致的、不切用的,或者还补充上遗漏的、不容少的,这就是剪裁的工夫。”
    选材要尽量典型,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除典型外,新颖和生动也是选材时应追求的目标。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文章紧紧扣住母亲勤劳一生这一主线选择材料,母亲不仅整日劳作、聪明能干,尤其可贵的是她任劳任怨,而且同情穷苦的人。
    三、精选材料细加工
    选好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加工,使其更完整、更集中,突出材料的亮点。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作者抓住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最能展现藤野先生伟大精神的事件进行精细加工,“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修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用细节更加凸显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好声音·名作引路】
描摹父亲
李红霞
 
    忽地发觉已许久未见到父亲了。脑海中如投影般闪回着父亲的形象,竟然很是模糊,似乎我从未刻意端详过他。于是,在遥远的异乡,凭着记忆和想象,我开始用文字为我假想的模特——父亲,构图、描摹。
    古老而简朴的院落,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作背景,火红的月季花、繁密的葡萄架作陪衬,一只趴在墙脚假寐的小狗作点缀,父亲定格在画面中央:端坐凳子上,拉起二胡,调剂着农忙的空闲;温馨而亲切,感慨而伤怀。
    微风吹起了父亲的头发,花白稀疏、风中打卷,隐隐露出头皮,如被生活的大手无情薅过一般,心疼却又无奈。发黄的老照片中,父亲的头发油黑而浓密,梳着标准的中分,俨然经过精心的打理,帅气英俊。记得我们兄妹,曾在父亲鼾声如雷的熟睡中,调皮地揪起父亲的头发,密密麻麻地扎了满头小辫,招得父亲一通幸福的嗔怪。真想再次操起木梳为父亲整理头发,可又怎忍看到华发垂落。
    皱纹爬上额头、刻在眼角、陷入脸颊、堆在脖颈,岁月的刻刀,刀刀重落,毫无怜惜,父亲只能默默忍受,任其在身上慢慢刻蚀。皱纹里,读到了艰辛:父亲幼年丧母、童年丧父,无兄弟姐妹,灰色的生活让父亲性情坚忍,却又暗隐脆弱。皱纹里,看到了甜蜜:与母亲和和睦睦,拉扯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成为依靠;看着孙辈绕膝,笑不拢嘴。皱纹,如道道磁条,刻录着父亲的岁月留影。
    曾经身影挺拔的父亲,脊背已然微驼,前倾。握起二胡,已无当年跟着戏班奔走乡里、陶醉操琴的精气神儿。听母亲说,台上的父亲正襟端坐,上身挺直,摇头晃脑,颇显气派。可我明白,为了养育我们,父亲曾下过煤窑,在阴暗狭窄的巷道里蜗行;干过工地,扛起沉重的钢筋水泥挪行;常年打柴,背着如山的木柴在深山里穿行。生活的重压,让本就单薄的父亲,渐渐弯下了腰,成了一张弓;但也撑起了家,托起一片天。
    那双操着琴杆、按着琴弦的手,枯瘦无力、青筋暴突,淡淡的老年斑,看一眼便让我眼窝湿热。这还是那双曾在我成绩下降、调皮犯错时,高高扬起,重重落下,敲打我成长的厚重有力的大手吗?这还是那双曾做过木工玩具、打过床铺橱柜,挥起锄头便下地、拿起铲子便下厨的灵活能干的巧手吗?那次扶父亲过马路,他用瘦瘦的手指紧紧扣着我的手,无力且无助,似要将他交给我。那双手,握过了岁月,经历了流年,留给我们的是财富一笔。
    还是那件藏蓝色上衣、灰黑色裤子、淡黄色的胶鞋,这俨然成了父亲的标准装扮,多年未变。
    只不过衣服已发白打褶,鞋上沾了泥。曾给父亲添过衣服,可他一直以勤俭持家、不讲穿戴的训话回我,穿着几件旧衣,甚至是我们剩下的校服度日。见过父亲在灯下拿起针线补袜子,见过晾晒的秋衣布满洞,见过给他买的衣服整齐叠在柜里。有时想给父亲买身衣服,一时竟忘了尺寸,不禁心感不孝和自责。
    干裂的嘴唇,没了当年的红润;浑浊的双眼,没了当年的英气;羸弱的身板,没了当年的健硕。点点回忆,忆不尽父亲72个春秋的苦辣酸甜;细细描摹,描不出父亲藏于内心的愁痛喜乐。描摹父亲,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但却感觉一如天下所有的父亲。想来,真该回家看父亲了!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赏析】
    本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文章。故事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将父亲的种种故事娓娓道来,并对故事进行了深加工,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父亲的头发油黑而浓密,梳着标准的中分,俨然经过精心的打理,帅气英俊”“他用瘦瘦的手指紧紧扣着我的手,无力且无助”“父亲在灯下拿起针线补袜子”,这些细节让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更能够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
 
【闪光灯·我型我秀】
我的老师
张丛青
 
    有这么一个人,他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使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给予我深刻的影响。他就是我的班主任——宋老师。
    说实话,刚开始与宋老师接触的时候,我真是特不习惯。以前我的班主任大多都是女老师,即使我平时犯了错误,她们也都是和风细雨地批评,非常温柔。但是这个老师就与众不同,甚至与我的前任班主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有时候我们犯错了,他会严厉批评教育,不给我们留情面。
    如果仅仅是严厉倒也罢了,他还有很多繁琐的规矩,什么“走路抬起脚,轻声慢步上楼梯”啦,“读书声音要响亮”啦,“食不言,寝不语”啦……唉,当时我觉得自己可能是做了什么坏事,才遇到了这样的老师。
    那天中午,我多点了几个馒头。可最后一个馒头实在是吃不了了,于是我蹑手蹑脚地走到了垃圾桶旁,准备偷偷地把它扔进去。这一幕偏偏让老师撞见了,他把我拉到一旁严肃地说:“这个馒头这么好吃,你为什么要把它扔了?”我一脸不屑:“不就是一个小小的馒头嘛!又不值钱,需要这么小题大做吗?”我小声嘀咕着。谁知,被老师听到了:“这仅仅是一个馒头的问题吗?这个馒头从生产再到加工经过了多少道工序,多少人的付出和努力才将它生产出来,你说扔就扔了,这就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是否还有做人的底线?”想一想,老师的话确实没错,这使我感到很愧疚。从此,我的盘子里再也没有一点儿剩饭,不仅仅是我,全班同学都自觉地做起了光盘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是我们呢?
    老师不仅是一个严厉的人,他还特别温柔。在一次升旗仪式上,可能是因为时间太长或者是没吃早饭,我前面的那位同学身体有些晃动,就在她要倒下的那一刻,一双大手把她扶住了,是老师!老师轻轻地扶着她坐在了地上,并关切地问:“你怎么样了,是否哪里不舒服?今早上是否吃过早餐了?”看着老师关切的眼神,听着老师温暖的话语,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位朴实的老师,一位严厉而又温柔的老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才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将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敢担当的人。
 
【评点】
    作者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将自己与尊敬的班主任老师交往的过程进行了精细的加工。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对老师的种种不理解,再写与老师相识之后的深刻感悟,进而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突出了老师的与众不同。文章最后点出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这也正是作者喜欢老师的原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