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态描写,记好感情晴雨表
江苏 顾万兵 周俊根
【写作指导】
神态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是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锁。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细微的神态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其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是迥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因此,写作时要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细微的神态变化。
二、神态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
“神态”中的“神”就是神色,它是指人的面部表情,人们从脸上可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关于“神”的方面,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面容、眼睛的细微变化来进行个性化的描写,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作时,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百万英镑》中的一处神态描写:
那种笑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褶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的地方那个样子;然后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时,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容陷入这样的窘况,而且继续不变。
见钱眼开的伙计见了大钞,满脸堆笑,可是一看大钞的面额是一百万英镑,自己就是倾家荡产也找补不起时,那笑容便尴尬地凝固了。神态的急速变化,暴露了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
三、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结合运用
人物神态的变化总是受内心世界支配的,并且往往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表露出来的,因此,神态描写一定要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结合起来运用,相互穿插,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后有这样一段描写:
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武松道:“你不信时,只看我身上兀自有血迹。”两个道:“怎地打来?”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两个猎户听了,又惊又喜!叫拢那十个乡夫来。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禾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
这里写了两个猎户听了武松打虎的事后的神态。“痴呆了”表现了他们听到武松打虎后的震惊神情。“又惊又喜”更写出了他们当时的复杂心理,“惊”的是竟然有人能把这只老虎打死,“喜”的是为害一方的老虎终于被打死了。“怕没这话!”“怎地打来?”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两个猎户的将信将疑。
【佳作欣赏】
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考生
节日,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有多种多样的滋味。这个“十一”假期,给我留下的滋味真是非同寻常。
站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的心情很激动,再有半个小时,我就可以在天安门广场上亲眼观看国庆节升旗的壮观景象了。
突然,我身畔传来一个孩子刺耳的哭声。
“妈妈,这位叔叔踩我脚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哭着向妈妈求援。
“你眼瞎了,往孩子脚上踩?”孩子的妈妈横眉立目,向身边的一个中年男子吼道。
“哟!嫌这儿挤你回家看去不就得了!踩一下脚能怎么样,要不要给您叫辆120?”中年男子扬起下巴说道,一副毫不示弱的样子。
“你什么素质啊?长这么大你妈没教过你说对不起?”孩子的妈妈伶牙俐齿,和中年男子展开了舌战,那个可怜的孩子吓得一边扯紧了她的衣袖,一边躲到了她身后。
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见此情景,一边嘀咕一边摇头,同时又举起了手里的相机,看来,他们是想把国人的“光辉”形象定格在镜头里。
看到这些,我期待已久的升旗情结顿时消失了,心里翻滚的是愤怒,还有屈辱。在伟大的首都北京,在这神圣的天安门广场上,竟然上演了这样令人难以忍受的一幕!
“阿姨,叔叔,不要吵了!你们给五星红旗抹黑啦!”我脸涨得通红,眼里满是泪水,向着两个正吵得不可开交的人大声喊道。
附近的人们也纷纷开了腔,不少人劝他们注意影响。不知是我的话,还是周围人的话起了作用,他们终于停止了争吵。周围的人也慢慢散开一点,耐心等待红旗升起。那几个老外则把相机又对准了升旗的广场,最终没有把我们国人的“英雄”形象记录下来。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国歌庄严,红旗飘扬,我的泪水再次冲出眼眶。今天这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天的感受,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因为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到自己和祖国母亲是如此密不可分,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意识到,一句话,一个小动作,就会给祖国母亲脸上抹黑!
我今天终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评点】
这是一篇立意新颖的考场佳作,全文以节日期间观升旗时遇到的“踩脚”事件来展示人格、人性和国格的关系,把抽象的爱国情感直观化,具体化。人物虽然不多,但个性鲜明丰满,通过细微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小孩的妈妈的尖酸刻薄和中年男子的蛮横粗鲁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致全面地描写了“我”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表现出了“我”的纯真、正直和觉醒的爱国心。
【美文链接】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独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间,我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品读】
当人们埋怨人情日渐冷漠的时候,作家用一串悠长的铃声为你我注入了感恩的温泉。那悠长的铃声,洒下的是老人一路的宽容;当心存感激的“我”连其姓氏都喊错时,他也没有纠正;直到“我”离校的时候,老人的话才解开故事的谜团。巧妙的悬念与真挚的情感,让文章变得格外美丽。“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此句极富表现力,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