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初中版

学生习作

血肉丰满 形神兼备——略说记叙文之“形象丰满”

发布者:  时间:2015-07-16 16:28:01  浏览:

血肉丰满  形神兼备——略说记叙文之“形象丰满”

江苏省太仓中学  唐惠忠

【写作指导】
    所谓“形象”,就是记叙类文字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物形象,也指

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主要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所谓“丰满”,

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
    在记叙文中,怎样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材恰当而有意趣
    所谓“恰当”,主要指选用的事例能够准确而生动地概括出人物在各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所谓“有意

趣”,就是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从而展示人物个性的丰富内涵。曾有一位考生这样写《习

惯》:
    数学老师名唤“吴吉昌”,他有一个口头语——“简单”,总是挥舞着“简单”这面小红旗,鼓励、引

导同学们攀登数学之峰。粗粗一瞥,他不大像一位正儿八经的老师,有些个像“啦啦队”的“队长”,不停

地用“简单”为同学们打气。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什么口头语?”全班同学大

声回答:“简单!”
    作者把语文课本中那位植棉模范吴吉昌,与数学老师吴吉昌搅在一起写,引得阅卷老师哄堂大笑。这不

但渲染了全篇的喜剧色彩,而且巧妙地向人们暗示:这位数学老师也是一位“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耕耘

好手”。真是妙趣盎然。
    二、于细微处见精神
    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不能单独存在,它总

是依附在其他各种描写(比如对人物、环境或物体的描写)之上。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细”和“精”。
    “细”就是要尽可能地细致入微。细节描写不同于一个事件或情节,它的特点,它的优势,就在于从

“细”中反映出对象的特征。越“细”越具有表现力,越“细”越能展示语言的魅力。比如张贤亮的名作《

绿化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慢慢地把馍馍拿起来。
    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以它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

路来看,它是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

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
    噗!我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
    印在馍馍上的指纹印,本是一般人不会留意的。但作者捕捉到了,而且注意到“是个‘罗’,而不是

‘箕’”,并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它细致地描绘出来。而“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也是一

个极其传神的细节,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内疚、感激却又难言的复杂心态。
    “精”就是要精选出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比如《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

家时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却是“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

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同样是出门而去的动作,但由于发生在中举前后两个时间段,胡屠户的心理发生了

很大变化,因而所表现出的神态是完全不同的。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胡屠户的细微动作进行看似矛盾的描写,

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市侩心理,鞭挞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丰满、生动的细节,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作文时积极展开丰富的想

象,就有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细节来。
【相关链接】
    1.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有一段描写:
    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

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

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

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

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评析】
    这是一处绝妙的细节。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手指头——原来他是看到

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就会使他断不了气,多么高明的画师啊!看似未加任何感情色

彩的语言,却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丑陋形象。这种如同素描般的细节描写的水平,不是随随便便就

能达到的,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2.作家叶倾城笔下有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形象:
    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黄昏

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唠叨着:“毛毛怎么还不放学呢?”——其实毛毛的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了。家人

吃准了这一点,以后她再说要回自己的家,就恫吓她:“再闹,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评析】
    这个语段中的几个细节(比如“脸上都会露出笑容”“黄昏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等),使每个读

者都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失去记忆的老人,大脑皮层存留的唯一印象就是女儿,并由女儿的高兴与不高兴

来决定她的行为。
    3.作家曹文轩《草房子》选段:
    语段一:纸月上身穿着袖口大大的褂子,下身穿着裤管微微短了一点的裤子,背着一只绣了一朵莲花

的书包,正怯生生地看着大家。
    语段二:纸月上身穿着袖口大大的紫红色褂子,下身穿着裤管微微短了一点的蓝布裤子,背着一只墨

绿色的绣了一朵红莲花的书包,正怯生生地看着大家。

【评析】
    “语段一”虽也能体现出纸月穿什么衣服,但由于缺少了色彩,人物显得呆板;“语段二”添加了暗

调的色彩,这恰当地点化出纸月“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性格。
【佳作示例】
等  待
江苏省太仓中学  吕晶晶
    疲倦的闹钟在桌子上不厌其烦地嘀嘀嗒嗒地走着,我漫不经心地拨弄着那支充满考场味道的饱经沧桑

的圆珠笔。
    明天,分数都可以出来了吧。我的天!
    我肯定完了!
    闭上眼睛,脑子里无论如何也显现不出昔日美丽的“风景”,心中涌出的净是做题时的“哭爹喊娘”

。我试图把这些不快乐的东西扔进垃圾桶,任其腐烂变臭,可是忧虑和等待总像不定时的炸弹,让不安和恐

惧钻进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竟然却又恰到好处地不麻木。
    我的数学,天哪,后面一道应用题估计就扣了13分,如果前面再被哪位“好心”的老师查出错误来,

那分数简直就低得可怜!
    还有亲爱的物理,物理啊……虽然我仍用饶有兴趣的眼神看着你,可是我却经常在物理老师面前抬不

起头。这一次虽说感觉还不错,可我依然相信,你,还是不会给我好脸色!
    至于令人尊敬的历史,哎呀,上次期中考就差点儿不及格,这一次经过热心同学的调查,本人已发现

选择题错了5道,抑或是更多。让我想象一下历史老师吧,他一定会把我的试卷揉成一团,在地上当皮球拍


    哦,对了,怎能忘记地理呢?那试卷简直是什么跟什么呀!考到的偏偏都是我没复习到的。或许到哪

一天,地理老师会拍拍我的肩膀,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说:“这位同学啊,老师自认为没有能力教你了

,另请高明吧!”
    分数啊分数,你怎么还不出来,害得本小姐我苦苦等待,胡思乱想,估计再过不了多久,我将会被认

为是本世纪初最伟大也最无辜的疯子。
    等待,真是一种受罪,它让你不得不理清所有的思绪,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照上一束强光,暴露于你那

颗早已不堪一击的脑袋前。更可恶的是,它还给你找来无数根导线,一不小心,爆炸的烟雾就弥漫你的全身

,剥夺你所有的力量。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抬眼一望,什么,写了这么长一篇文章,此刻才北京时间20点26分52秒?哦,亲爱的玉皇大帝,耶稣

大哥,你让我这漫漫长夜如何熬啊?

【评点】
    本文描写的是作者考试过后等成绩出来时的惶恐与不安,取材、立意很是平常,但读后却令人忍俊不

禁。这是因为作者适度夸大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取得了写实手法难以取得的效果。虽用夸张,然而读者

一点也不觉得虚假,完全在情理之中。这种分寸不容易把握,但本文处理得很好。
    文中的心理活动符合人物身份,完完全全是学生所特有的。语言幽默俏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个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