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高中版

学生习作

瞄准靶子,有的放矢

发布者:  时间:2018-06-05 08:43:26  浏览:
瞄准靶子,有的放矢
——学习反驳论证法
 
【主题阐释】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某一论点。但在阐述方式上,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是证明,另一个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性(也叫立论);所谓反驳,就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也叫驳论)。
 
【技法提炼】
    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确立攻击目标。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敌论的荒谬,还是批评某种思想、行为的错误性,都是为了驳倒对方,借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确立攻击目标。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时,应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敌论的问题,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题目已点出了错误论点,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反驳,但有些题目或材料提出了几种观点,里面有正有误,这就要针对几种论点逐一分析,在辨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驳论点。还有的错误观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若不全面细致地分析,是难以找出其破绽的。对此,必须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方能嗅出“香花”和“毒草”的不同味道。
    二、抓住敌论要害。反驳犹如作战,作战要讲究战略战术,力求一着制胜。反驳,很重要的是要找到突破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击中要害,取得论辩的全胜。比如对“开卷有益”的反驳,抓住敌论要害后可这样阐发:“开卷是否有益,要看读什么书,为什么读以及怎样去读。读好书有益,读内容不好乃至有毒的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三、讲究反驳方法。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
    1.反驳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谬误。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摆出确凿事实,证明“友邦”并非友邦,而是日本侵略者的同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随后,作者亮出观点:“‘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杀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残酷镇压。”反驳论点还可运用归谬法,即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将这种说法加以引申,得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来。
    2.反驳论据。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从这三方面入手,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荒谬。
    3.反驳论证。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能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一篇文章内的观点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比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生活上跟风赶时髦……这说明精神污染在班内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前面列举的内容并不相关,其逻辑关系也就出错了。
 
【佳作展台】
车到山前没有路
江苏一考生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民谚教材释义——“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虽然有困难,但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民谚从古代流传到现代,自是非常有名。为什么这么有名?是不是说得很精辟?对。的确说得很精辟,因为它是懒惰者最堂而皇之的借口。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懒人,或者说任何一个勤奋的人也有懒惰的一面,如果谁没有惰性的话那就不叫人而可以叫机器人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车到山前必有路”一语产生得不但合情合理,甚至很是自然。但这样的“路”走到最后就不叫“必有路”了,应该叫“穷途末路”。
    相反,如果把“车到山前必有路”改为“车到山前没有路”,它就不再是个借口而是一个理由了,是我们即使想消极怠工,却还一定要坚持下去的理由。为什么?因为不做的话,前面一定没有路,但却不能保证做了前面就一定有路。这就像一个人因地震而被掩埋的时候,要想出去就必须找有光的地方,或许找到有光的地方还是不能出去,但是有光就有希望——希望不代表一定,但肯定比绝望更能给人力量。
    其实,“车到山前必有路”是一种赤裸裸的“赌徒思想”。拿现在的无所事事来赌未来要走的路,希望奇迹降临,真的会突然出现一条康庄大道。无奈渴望奇迹的人太多,奇迹却往往发生在不经意、无法预料当中,不然怎么称得上“奇”?既然祈求不到“奇迹”,为什么不靠自己的“足迹”呢?毕竟“足迹”比“奇迹”可靠得多。所以有时候即使车到山前了,结果发现在山的那一边,依然是山。面对无数的山,不要说没有道路,可能连思路都没有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车到山前就一定没有路,或许有路,但是,那条路多半是由你的父母为你铺好的——他们早就为你规划好了,于是你的一生就按照他们为你定下的轨迹一路走下去,没有荆棘,没有坎坷,没有跌宕,没有起伏,平淡无奇,味同嚼蜡。譬如,你踏踏实实地上小学初中,踏踏实实地考高中——考不上也没关系,反正父母有钱让你读高中,之后踏踏实实地读完高中上大学,在大学踏踏实实地学习之后出来找工作,你踏踏实实地工作之后结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婚,然后有了一个和你一样踏踏实实的孩子,然后你踏踏实实地老去,最后有一天,当你老了躺在病床上,踏踏实实地思考你这一生时,除了觉得自己的人生如同一杯白开水,其他的什么也想不起来。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不能自己去开拓的话,你就尝不到奋斗的艰辛,亦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你就永远只能是别人的盗版。
    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所有为你铺路的人都很辛苦,他们都很辛苦地在“害”你。而且,没有人会一辈子为你铺路,终有一天你会“车到山前没有路”。然而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所以,“车到山前没有路”,一切属于我们的生活都需要自己独立来开创,包括我们脚下的路。
【评点】
    这位考生由“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选点切入,大胆地针对习见另发心声,其胆识过人。文章论析事理一针见血,比如指出“其实,‘车到山前必有路’是一种赤裸裸的‘赌徒思想’”,又如“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所有为你铺路的人都很辛苦,他们都很辛苦地在‘害’你”,都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展开辨析时作者的思虑相当周全,如专门论述了“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车到山前就一定没有路,或许有路,但是,那条路多半是由你的父母为你铺好的”,从而将思路导向了深刻(必须注意,“或许”“多半”两词不可或缺),同时也发人深省。
 
【名言警句】
    1.在我们追求知识、贪得无厌的欲望中,我们失去了爱,我们磨损了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残酷事物的敏感性;我们变得越来越有所专长,也越来越破碎不完整。知识无法取代智慧,不论有多少的解释,聚集了多少的知识,都无法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知识是必需的,科学也有它的地位;然而,如果心灵被知识所窒息,如果借着解释而将痛苦的原因敷衍过去,则生活便是虚度而无意义。
    2.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正确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