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正
最近,大学生自杀、失踪、退学等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发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悲剧格外让人揪心。当看到类似新闻的时候,有人总会“倚老卖老”地感叹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实在太脆弱了!社会舆论也总是倾向于责备年轻人。
的确,一些年轻人在困难面前拥有一颗“玻璃心”,这是事实。但是,年轻人也感到很委屈,毕竟自己想做得更好的初衷没有错。一些舆论在责备年轻人脆弱的同时,却鲜有人会追问,为什么年轻人会“库存”如此多的焦虑?
“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你不用管。”这是很多孩子都听到过的话。为了应对高考,孩子少了很多应有的人生体验,也少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愉悦。可悲的是,家长以爱之名义,努力把孩子的各种压力“扳道岔”。不少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为了补偿之前失去的人生体验,行为、情绪时有失控——有的孩子迷恋上游戏,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更多的孩子没有了高考压力,生活却失去了动力。面对现实的生活,孩子反而焦虑得不知所措。
其实,在焦虑面前,孩子一直被成人世界牵着走。在娱乐节目中,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说话,就能得到更多的喝彩;幼儿园举办活动时,孩子们当主持人,事先要背老师提供的主持词,并被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就像小大人一样——别忘了,这是在向孩子传递大人们的焦虑——无形之中摧残了孩子的童真,而成人却以此为乐。孩子,却不得不选择迎合大人——因为只有大人才掌握资源,孩子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
孩子是成人焦虑的最后承担者。在南方某地,有几年的年末,教育局在召开校长会议时,在校长中间摆放一个红椅子,让学生成绩最差的学校的校长坐在上面。可以想象,坐红椅子的校长是多么难堪与焦虑。回到学校,他的焦虑一定会转移到老师身上,老师的焦虑最后还是落到孩子头上。孩子的焦虑却无处释放,成为焦虑的最后承担者。焦虑传递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孩子“躺枪”。
让青年不再焦虑,谁该“吃药”?仅靠几场心理辅导并不能解决问题,心理剧再有效,也只是针对心理重疴的挽救性举措,是亡羊补牢。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的“长线投资”,从小为孩子营造焦虑感更低的环境。除了为孩子减少传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知识素养,让教师学会对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
减少年轻人的焦虑,是个大课题。因为眼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因此刻不容缓。
(选自《中国青年报》)
【赏析】
本文并没有空泛地谈论“年轻人健康成长”,也非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焦虑无处释放”作高谈阔论,而是将论题锁定为“减少年轻人的焦虑,是个大课题”。如此处理,便于谈深论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全文的现实针对性。
从行文思路看,开篇列举现象,并突出“社会舆论也总是倾向于责备年轻人”;快速地用“但是,年轻人也感到很委屈”转折后,正式进入主体部分。在这里,作者善于在设问中将说理向前推进,如“为什么年轻人会‘库存’如此多的焦虑”这一问,引出了“为了应对高考,孩子少了很多应有的人生体验,也少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愉悦”“在焦虑面前,孩子一直被成人世界牵着走”“孩子是成人焦虑的最后承担者”的原因分析;“让青年不再焦虑,谁该‘吃药’”这一问,则牵出了“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的‘长线投资’”“还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知识素养”的对策建议。综合看来,全文持论辩证客观,论证思路渐次递进,读来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