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作文素材·初中版

《撒哈拉的故事》——沙漠里的人和事

发布者:  时间:2019-06-03 15:40:47  浏览:
 名作概览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当地相识的朋友之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本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作者简介
        三毛,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群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自杀身亡,终年48岁。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原文呈现
沙漠中的饭店
三 毛

        婚后开厨不久,我们吃的全部是西菜。后来家中航空包裹飞来接济,我收到大批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珍贵食品,我乐得爱不释手,加上欧洲女友寄来罐头酱油,我的家庭“中国饭店”马上开张,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
        其实母亲寄来的东西,要开“中国饭店”实在是不够,好在荷西没有去过台湾,他看我这个“大厨”神气活现,对我也生起信心来了。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给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啊?再给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作‘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地、研究性地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他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可到现在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第二次吃粉丝是做“蚂蚁上树”,将粉丝在平底锅内一炸,再撒上绞碎的肉和汁。荷西下班回来一向是饿的,咬了一大口粉丝:“什么东西?好像是白色的毛线,又好像是塑胶的?”“都不是,是你钓鱼的那种尼龙线,中国人加工后变成白白软软的了。”我回答他。他又吃了一口,莞尔一笑,口里说着:“怪名堂真多,如果我们真开饭店,这个菜可得卖个好价钱,乖乖!”那天他吃了好多尼龙加工白线。第三次吃粉丝,是夹在东北人的“合子饼”内与菠菜和肉绞得很碎当饼馅。他说:“这个小饼里面你撒了鲨鱼的翅膀对不对?我听说这种东西很贵,难怪你只放了一点点。”我笑得躺在地上。“以后这种很贵的鱼翅膀,请妈妈不要买了,我要去信谢谢妈妈。”我大乐,回答他:“快去写,我来译信,哈哈!”
        有一天他快下班了,我趁他忘了看猪肉干,赶快将藏好的猪肉干用剪刀剪成小小的方块,放在瓶子里,然后藏在毯子里面。恰好那天他鼻子不通,睡觉时要用毛毯,我一时竟忘了我的宝贝,自在一旁看那第一千遍的《水浒传》。他躺在床上,手里拿个瓶子,左看右看,我一抬头,哗,不得了,“所罗门王宝藏”被他发现了,赶快去抢,口里叫着:“这不是你吃的,是药,是中药。”“我鼻子不通,正好吃中药。”他早塞了一大把放在口中,我气极了,又不能叫他吐出来,只好不响了。“怪甜的,是什么?”我没好气地回答他:“喉片,给咳嗽的人顺喉头的。”“肉做的喉片?我是白痴啊?”第二天醒来,发觉他偷了大半瓶去送同事们吃,从那天起,只要是他同事,看见我都假装咳嗽,想再骗猪肉干吃。
(节选自《撒哈拉的故事》)

【赏析】
        三毛把日常的生活过得诗意且富有创意,为心爱的丈夫荷西下厨是她最简单的幸福,把煮过的粉丝称为“雨”,把炸过的粉丝称为“尼龙线”,把猪肉干谎称为“喉片”。做饭,被她赋予了独特而崭新的内涵。

经典书评
天上飘落一粒沙
清醒纪

        三毛,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流浪文学”的奠基人,让无数的读者沉醉不已,旅行与读书是她生命中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在其中。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实的描述,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作用,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上的异域风情与三毛夫妇在沙漠上情趣十足的生活让人神往,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罗大众心中都有却未有勇气去追寻的梦,那样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只因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的一组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她便如感应到前世的乡愁般义无反顾地奔赴那里生活,试问这样的率性,世间几人能有?
        梦,是人心之所向的魂牵梦萦,它是戴望舒的雨巷,是惠特曼的草叶,是舒婷的双栀船,也是三毛的撒哈拉。
         三毛是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无论是《素人渔夫》里的捕鱼补贴家用,还是《天梯》里的考驾照,寻常的生活与琐碎用她的方式都诠释得兴致盎然;《白手成家》里三毛对新家的布置让我感同身受,对于一个家,正因为有爱,才有了精益求精的心情与动力,自己动手做家具、粉刷墙壁、用小饰品来用心装扮,这样不知疲倦,正是一颗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家这个温暖的小窝充满热爱的心在驱使。
        三毛是勇敢而率性的。在《结婚记》里,她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决定了自己的婚姻意向,仅仅为了遵从自己的心就甘愿舍弃繁华的都市生活远赴贫瘠的撒哈拉沙漠。
        三毛是善于观察与反思生活的。在《沙漠观浴记》里,她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因为想了解当地人洗澡的现况,她险些被误以为是“偷窥狂”,让人忍俊不禁;在《收魂记》里,她带着照相机游走在大漠,面对落后的观念与愚昧的思想,当替人照相被认为是夺人魂魄时,她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观念的产生到底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掺杂着人为的因素,让人难以一言以蔽之。
        三毛是充满爱心的。在《搭车客》里,因为新买了一辆小车,于是在茫茫沙漠里行走便不再是难事,只是面对在大漠里踽踽独行、身心俱乏的人们,她无法做到漠然,于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豆蔻年华的少年、风情万种的娼妓,都是她车上的过客。就像她自己说的“每一粒沙地里的沙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这样的三毛多情而善感。
        三毛是悲天悯人的,面对有些事、有些人,甚至是被无力感吞噬的。在《娃娃新娘》里,看到年仅10岁的姑卡就要成为人妇的事实,看到姑卡的拼命挣扎,听到姑卡凄厉的叫声,面对这样的陋俗,渺小而力量微弱的她只能心痛地袖手旁观;在《爱的寻求》里,看到沙仑沉迷在被欺骗的爱情里,看到他一直自欺欺人,不肯清醒地面对现实,作为旁观者,她即便看得再清楚又能如何,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原来,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有让人泪盈于睫的,有发人深省的,有触痛人心灵的,都让人过目不忘、久久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撒哈拉沙漠,诗意而苍凉,一个让三毛又爱又恨的第二故乡,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欢笑与感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