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作文素材·初中版

你敢说“不”吗?——从一起社会调查中透视现代人的“拒绝”心理

发布者:  时间:2018-05-03 15:58:32  浏览:
你敢说“不”吗?
——从一起社会调查中透视现代人的“拒绝”心理
 
导 读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遇到需要拒绝的情况时,54.3%的受访者敢于说“不”,14.2%的受访者不敢,60.4%的受访者担心说“不”影响与对方的关系,73.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学会说“不”。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25.7%,80后占50.5%,70后占16.3%,60后占5.8%。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不”的含义,但面对别人的要求时我们却很难拒绝,或者说在一定情境下不敢拒绝。当你遇到需要拒绝的情况时,你敢说“不”吗?
 
素材链接
学会拒绝
    内心软弱的人没有自我,自信心低下,不会或者不敢当面拒绝别人,只会一味地满足或者接受别人的要求,从而陷入到恶性的剥削关系中。那么,如何做到科学地拒绝别人?
    首先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我,拥有独立的思辨能力。
    第一点,常用带有“我”为主语的句子与人谈话,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二点,尝试做一个主动的人,也就是更加积极地面对陌生人,主动打招呼,主动聊天,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找到自信,享受一下把控全场的感觉。
    第三点,多做少遐想,有了问题就提出来,有了困难就请求帮助,不要在自己的脑海里反复推算这样做合不合适,会不会有些尴尬。与其在脑子里遐想,不如直接去做,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
    内心的强大与否是学会拒绝别人的根本,但是当我们拥有了强大内心的时候,又必须学会一些拒绝别人的技巧,不然硬生生地拒绝总会让场面显得非常尴尬。如何才能委婉又完美地表达拒绝之情呢?
    1.学会直接用“不”这个词,与其转来转去地被别人发现说话的破绽,还不如直截了当地对别人说“不”。
    2.拒绝别人时给他个台阶下,说理由的时候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比如,朋友向你借车,如果你想拒绝,可以说明自己的个人原因,从不外借,朋友叫你帮忙做个文件,不要说文件太复杂之类的客观理由,直接说自己工作很多,时间很紧,这次不方便。
    3.与人交流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显得心虚的样子,直视对方的眼睛,显示出自己的气场。
素材解读
    虽然“不”只是简单一个字,但是在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对这样一个“不”字难以启齿。
    做一个有求必应的热心人固然会人见人爱,但在你不假思索,甚至“不自量力”地一口应允下别人的请求时,却往往苛责了自己,忽略了最该爱护的自己。适当地接受一些对自己来讲略显苛刻的要求,可以视作为一种挑战,可若是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碍于情面轻易承诺,不仅不能达成别人的请求,还会为自己徒增烦恼。
    郭冬临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就生动诠释了一个既不会拒绝别人,又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而为难自己的小人物,宁可自己通宵排队也要为领导买票的情节,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感同身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希望得到的某种对待,同样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些强人所难的要求,敢于说“不”,才是对双方都好的表达方式。
【适用话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拒绝;善待自己;尊重;承诺;自我……
 
调查数据一
该拒绝时不拒绝
 
    调查中,60.4%的受访者担心拒绝对方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50.7%的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得体地处理说“不”之后的尴尬,49.4%的受访者担心拒绝会对别人造成伤害,22.9%的受访者不会使用温和的拒绝方式,18.4%的受访者迫于对方身份等原因,给自己的拒绝造成压力。
    大连某日企职员刘晴觉得,直接说个“不”字简单,但是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不是不能说或不敢说,而是有很多微妙关系的牵绊。比如,如果对方是同事或同学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关系,如果是生意伙伴会不会影响合作,等等。在不伤害彼此的前提下,委婉地说‘不’更好。”刘晴通常受对方身份的压力而不敢说“不”,“比如说上级请你出去喝酒,如果你说个理由不去,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在搪塞。”
    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沈彦松很敢于说“不”,在他看来:“不论是谁提出需要拒绝的要求,都要勇于说‘不’。这样不仅对提出要求的人,而且对自己也是最好的选择。”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表示,与说“不”相对的是“答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服从”,这是一个由外向内转化的过程。吴国宏介绍说:“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必须要听大人的。随着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孩会出现叛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独立意志是被尊重还是被打压,会影响到他长大后会不会说‘不’。对一个成人来说,这种服从会内化成良知,比如,遇到陌生人的求助,我们通常会出于做个好人的良知去帮助他。”吴国宏认为,独立人格的形成不仅需要原生家庭的引导,还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如果整体生态不够良性,就可能影响人格的形成。
 
调查数据二
如何才能敢于说“不”?
 
    55.2%的受访者建议学习成熟的沟通技能,54.3%的受访者认为要学会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47.5%的受访者指出要意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顺应本心。其他建议还有:自身要做到开放、豁达、友善和真诚地对待对方;虽然拒绝其要求但尊重其人以及调整心态;不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沈彦松认为应该学会说“不”,一次次的退让,一次次的允许,会让自己逐渐远离原则。而且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不良诱惑,不勇于说“不”,还有可能误入歧途。
    刘晴觉得每个人都要自信,坚定内心真实的想法,一味地妥协牺牲对自己没有帮助。同时她认为,说“不”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有时说个善意的谎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办法,这样既能让对方明白被拒绝了,也能避免直接说“不”带来的尴尬和不必要的紧张。
    在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可以先给自己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如果权衡之后觉得可以达到对方的要求再答应。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对于在说“不”上略有纠结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真诚待人的基础上,学着寻找自我认同,而不是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价值。
 
调查数据三
不敢说“不”时,你在顾虑什么?
 
    不敢说“不”的行为背后,究竟有什么心理原因?
    调查中,58.0%的受访者是碍于情面,不愿丢失面子;54.9%的受访者感觉活在别人的印象中,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41.5%的受访者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30.6%的受访者有社交焦虑,怕因此失去对方;11.7%的受访者有被忽视、不被关爱的经历。
    刘晴表示:“不敢说‘不’或多或少给自己带来了困扰。比如同学聚会,如果你直接说不想去,就会给人留下冷漠的印象。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拒绝,频繁聚会又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她觉得不敢说“不”,大多是担心影响关系,同时可能有轻微的社交焦虑,毕竟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社交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晓来说,不敢说“不”则给自己带来了很大困扰。他说:“老师安排的一些任务,有时因为事情太多没法分身,不敢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做。”
    不敢说“不”,一般会发生在不太有主见、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人身上。这部分人更在意别人的想法,也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第一时间拒绝别人,增加了以后再拒绝的难度。一开始没有表态,后来再拒绝会有种“负罪感”,这时大部分人就会放弃说“不”。
    吴国宏认为,当别人向自己提出要求时,我们需要考虑帮助他人是不是不计代价的,但这一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被训练的。尤其熟人跟我们提一个不大的要求,我们会出于内心“好人”的标准直接答应对方。这种维护自己正面形象的信念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以至于会忽略一些有可能产生的代价,虽然通常不会威胁到生命或财产安全,但有时我们的确把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放在了后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