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战动态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于鹏翔化疗12次仍坚持抢救满语

发布日期:2012-08-16    浏览次数:

    满族文化是东北文化的根,满语却即将消亡,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民盟四平市主委于鹏翔很痛心,他化疗12次仍坚持抢救满语,带着重病工作了近3年时间。

  努尔哈赤下令创制满文

       满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00-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15世纪中叶,女真文字基本失传,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字。1599年,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和噶盖根据蒙文创制了满文,后人称为“老满文”。1632年,皇太极又命达海对“老满文”改革,称为“新满文”。新满文共38个字母,成了一种与汉文能并列使用的文字,又成了清代的“国语”。清初统治者要求八旗子弟自幼学习国语骑射,也鼓励满族人学习汉语。
   据统计记载,自清朝建立至中华民国初,留存下来用满文字体记载满族文化的清史资料可装满25辆卡车,分别存于北京、承德、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地档案馆。“遗憾的是,能翻译出这些资料的人实在太少了。”全国满族人口有1000余万,但会说满语又能写满文的却不足百人,且多是古稀老人。若将满族文化资料全部翻译出来,即使把这近百人全部请到一起日夜工作,也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许多专家痛心地说:“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满语口语就有可能从历史上消失。”在满族的故乡东北,满文是解读神秘的黑土文化的钥匙。满族土著文化,是东北文化的根,离开满文,东北文化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于鹏翔先后主持国家、省研究课题十余项。他主编的《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一书是此领域的拓荒之作,开辟了满语口语文化抢救与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组团”抢救满语文化

  于鹏翔研究满语文化,30年来从未间断过。他逐渐意识到,要搞好满族语言文化研究,必须做好民间田野调查和满族文化抢救。“由于满语文化的特殊性,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两位70多岁的满族老人,说今年身体不好,让明年再来录制,结果第二年,老人家都撒手人寰。”提起这件事,于鹏翔后悔不已。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于鹏翔组建了一支文化抢救团队,经常在节假日带团队访遗贤,用摄像机把濒临灭绝的满语口语和满族民俗记录下来,抢救了大批东北民间文化遗产。

  12次化疗后仍指导“抢救”

  2009年9月,于鹏翔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创建和发展了八旗谱牒馆、满族佟佳氏博物馆、历史文物馆、福文化博物馆。满族佟佳氏博物馆珍藏满族佟氏家族契约文书、家族文献、家居陈设等文物3000余件;八旗谱牒馆珍藏以《爱新觉罗宗谱》为代表的皇族谱牒1200余份,为国内外首创,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重大。
    2009年,于鹏翔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手术治疗后有所好转,截至目前,间隔做了12次化疗,坚持着满语文化抢救的奔波生活,由于他无法久坐在车里,常常干脆躺在后排座位上。2011年夏天,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进行疗养。
      “满族语言文化”人才培养项目在9001cc金沙以诚为本最具可行性和不可替代性,学校领导让身患重病正治疗的历史学科带头人于鹏翔负责适当指导,不到必要时不用亲自参加。于鹏翔说,“你搞历史的,我们的文化眼看就要中断,你不抢救谁来抢救,这是你的责任,你的使命,责无旁贷。”
        据了解,全国像于鹏翔这样能进行满语教学的老师仅有10位左右。于鹏翔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是国内公认的清史和满族文化研究专家,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能进行满语教学的学者。

  《城市晚报 》记者 高鸿 

Baidu
sogou